- 常华敏;赵梦令;韩流;
为了研究车辆动载与地下水耦合作用下露天矿道路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并给出合理的变形控制技术。本研究综合采用地质调查、物理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道路边坡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和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车辆动载和地下水分别使道路边坡稳定性降低了0.153和0.094,二者耦合作用下边坡稳定系数降低至1.058,降低了0.218。边坡中的软弱岩层遇水软化以及周期性车辆动载荷产生的累积变形是导致道路边坡变形的根本原因。结合作业空间条件、施工周期和控制效果对压脚法、锚索加固与车道减载方案进行了综合比选,最终推荐车道减载2 m的方案,可提高边坡安全系数至1.197。
2025年04期 v.40;No.250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王小军;颜旭;王韬;郭夏飞;
为研究地下水渗流与断层耦合作用下边坡失稳机理,建立工程地质模型,采用数值计算,从地下水位变化,孔隙水压,水力坡降等方面,研究了不同水位标高工况下边坡地下水渗流变化特性。采用Flac~(3D)对地下水与断层耦合作用下的边坡进行了模拟分析,揭示了边坡失稳机理。结果表明:边坡地下水渗流受断层隔水作用影响,在F2断层处出现明显的台阶式跃变现象,在F5断层处跃变现象不明显。随边坡水头标高下降,地下水在断层处跃变高度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减小。水力坡降先增大,然后减小。坡体失稳主要发生在两断层区域。边坡失稳模式为地下水与断层耦合作用下,断层带区域岩体发生变形,带动上部回填体变形,从而引发顺层滑移失稳。
2025年04期 v.40;No.250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董蒙蒙;
为了研究外排土场堆置高度对基底承载力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新疆将军戈壁一号露天煤矿外排土场堆置高度进行分析,通过FLAC~(3D)软件对建立不同堆置高度的复合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置高度增加,外排土场边坡出现明显的竖向位移和临坡面方向位移,边坡剪应变集中趋势增强,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当堆置高度达到160 m时,外排土场对边坡的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56,大于设计要求,可将排土场堆置高度增至160 m。
2025年04期 v.40;No.25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孙宽;祁逸帆;
为提高露天矿山无人卡车排土作业时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一种无人卡车堆排排土工艺。工艺借鉴排土场初始路堤修筑方法,采用无人卡车场地排土、推土机涨道的方法进行排土作业,设计了堆排排土工艺的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提出了设备数量的估算方法,在平朔东露天煤矿开展了现场测试。堆排排土工艺避免了边缘排土带来的卡车倾覆风险,降低了对无人卡车排土时感知系统可靠性的要求,在当前测试场地排土效率约为传统排土方法的95%,为露天煤矿无人卡车排土作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v.40;No.250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苏迁军;
针对大型露天煤矿采场下部剥离采用传统卡车运输存在的排土效率低、成本高、污染重等问题,总结了搭建“土桥”、无运输倒堆、运输排土桥等几种采场下部短距离运输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德国“F系列”排土桥为例,系统介绍了运输排土桥的组成与布置形式、设备参数、工艺流程、系统布置保障条件等相关内容,并以西湾露天煤矿为研究案例,从采剥参数、煤层倾角、排土场岩性等方面,分析了运输排土桥应用适应性技术条件,对比了采场下部30 m厚岩石剥离层采用单斗-自移式破碎机-运输排土桥工艺代替既有的单斗-卡车工艺的技术方案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运输排土桥可有效提升排土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明显技术和效益优势;同时,在减少人员投入和降低粉尘污染方面也符合露天煤矿绿色高效开采的发展需要,运输排土桥具有广泛的技术推广价值。
2025年04期 v.40;No.250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徐玉龙;
主要阐述国内边坡稳定性监测预警技术的规范、技术要求、行业现状、发展趋势,研究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4种监测技术,论述了各自发展顺序和技术特点,指出数据算法优化方面和边坡监测在设备、人员、管理方面的不足,还指出了设备在未来智能化方面的发展趋势,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算法优化,推动边坡监测体系向实时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迭代升级,为构建一套科学且全面的边坡监测预警系统指引了研究方向。
2025年04期 v.40;No.25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李晓勇;
为推动我国煤炭露天开采行业可持续发展,分析了“双碳”背景下我国露天煤矿新能源运输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新能源运输技术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装备制造自主可控能力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了新能源矿用卡车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高成本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和能源结构的改变,以及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露天煤矿运输技术应向大型化、智慧化和绿色化发展。
2025年04期 v.40;No.250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徐静波;朱光新;任小舟;向力;黄德彬;
露天煤矿开发对毗邻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影响研究是一个较少被探讨的领域,研究基于ArcGIS视域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从直接和间接、静态和动态等多角度全面评估规划开发的露天煤矿对其毗邻的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和视觉景观的影响。研究表明,露天煤矿的开发虽然不会直接破坏毗邻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但在视觉景观上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视域分析,发现规划开发的露天煤矿对分景区一存在一定程度的可见性,但对分景区二的影响甚微。为减缓露天煤矿开发对视觉景观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优化矿区和外排土场范围、建设防护林带、设置防风抑尘设施和生态恢复等减缓措施。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在保障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和减轻视觉景观的影响。研究为毗邻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露天煤矿开发与景观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借鉴价值。
2025年04期 v.40;No.250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徐记全;肖玉峰;
提出了一种基于Carla自动驾驶模拟器与Unreal Engine的露天矿无人驾驶场景建模仿真技术,通过模块化方法将复杂的露天矿作业环境划分为运输道路、装载区、卸载区等典型子场景,并结合实景数据与OSM数据构建高保真度的虚拟仿真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Ackermann转向几何的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模型,实现了车辆的精确运动学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一仿真器方案相比,该技术在场景构建时间和计算资源占用上明显降低,同时提供了更贴近实际的仿真效果。研究成果为露天矿无人驾驶系统的开发与验证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仿真测试平台。
2025年04期 v.40;No.25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